最新报名:
6小时前,深圳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加入企业投资总裁班,6小时前,东莞**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 加入资本运营作总裁班,6小时前,深圳市*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加入高级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3小时前,惠州***实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 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3小时前,惠州**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加入工商管理(MBA)总裁班,1小时前,深圳***金融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加入PE私募股权投资总裁班
清华MBA院长谈“大学生应该做的三件事”
发布时间:2017-09-19 15:01:08

一、学习知识

 

同学们到大学来学什么?大家的回答是学知识。那么我想说,这个答案不完全,而且很不完全。因为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学什么知识,以及除了学知识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内容。

 

我了解到,在座的同学们有会计、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很多专业,你们本科就有16个专业。不同专业都有各自的专业知识、技能,这很重要。昨天我参观了你们的实验室,里边的设备比清华经管学院实验室的还要好。有一位毛老师是实验室主任,他说确实是,最新的惠普(HP)电脑以及整个设施包括服务器都非常先进。我看了企业流程再造(ERP)实验室,看了税收、旅游管理等综合实验室。每个专业里都包含大量专业知识需要学习,有专业规则。吸收专业知识是进入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过我也想说,大学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专业知识越精专,它就越容易过时。比方说,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拉过计算尺。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拉计算尺了。当年我们上计算机时使用BASIC语言,现在也没有人再用它了。今天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五年后恐怕其中一半以上就没用了。许多专业知识也是如此,可能仅在几年内有用,几年之后也许就没用了。再比如,现在用自己的计算机计算,很可能几年后大家都用云计算了;现在我们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将来可能都用iPhone和iPad这种手持移动终端;以前用键盘式,现在都用触摸式了。变化之神速,完全出乎意料。由此可见,专业知识会迅速过时。

 

第二个原因,不难发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一个学生步入社会后很少会一辈子只从事自己原来的专业。清华大学做过调查,五年后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已经不在自己原来专业上了。专业转换很正常。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也许今日所学专业知识有用,换了行业才发现,对新的专业竟一无所知,使得以前的专业知识变得没有太大用处了。

 

第三个原因,我很赞成一些教育家说的话,就是大学本科教育实际上不仅是为大学毕业后两年到五年服务,更是要为人的一生做准备。比如,我们同学中一些人,最初可能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但会逐渐承担起一些组织工作、管理工作乃至领导工作。这时就会发现,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远远不够。大家在现阶段较为短视,所思虑的问题无非是自己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工作。但我们应该有些长远的眼光。

 

如果为人的一生做准备,大学本科阶段是最好的时间段。到了研究生阶段,更多的时间是专业训练了。而在大学之前的中学阶段,还没有进入成人阶段。思维比较成熟的年龄应该在18岁之后,中学时期只是打基础。大学本科四年会对人的一生产生较大影响。

 

每学期我分别与本科生、第二学位本科生、研究生、MBA中国学生、MBA外国学生各举办一次“院长下午茶”活动,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每学期总计五次。“院长下午茶”交流,主要不是交流专业知识,而是“闲谈”,但希望有些话对学生未来一生会有启发。

 

从去年秋季开始,我们学院为一年级本科生新开了一门《中文写作》课。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门课的由来。三年前我拜访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他是我们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听取他对我们学院的意见和建议。时值国资委面试公务员,许多人正在应聘那里的工作岗位。他说:“我发现,你们的学生有很多优点,他们的分析能力都很强。”但他认为也有一些弱点、缺点。他特别指出:“你们的学生怎么就写不好文章呢?都是一些这么聪明的人,高考作文分数都很高。”他举例说,开完一次董事会或一场论坛,需要写一份两三页的会议总结、纪要或报告,需要较为精炼的概括总结。但来应聘的毕业生往往写不好。上级领导往往通过所写的报告,发现文字能力强的人。这是任何工作岗位的常见情况,包括政府机关或其他机构。

 

在写作方面,男同学似乎遇到的困难更大一些,以至于在招聘时,原本已经看中一两名男生,可最终通过写作笔试胜出的都是女生。而且,写作能力实际上与专业没有关系,无论未来在哪个行业或领域从事何种工作,像会计、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等,都需要写各种报告。

 

我大惑不解,就问我的学生们:“你们的高考作文分数很高啊,为什么这样的文章却不能得心应手?”他们的回答发人深省:“高考语文与写作能力关系不大,那是八股式的作文,包括第一段如何铺陈,第二段怎样叙述,如何遣词造句等,老师都已事先教导,并加以反复演练。”我当年在农村参加高考,没有准备过这些东西。不过至今记得我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当时叙述、描写一年中自己在田野里的经历,所反映的至少是亲身感受的内容。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应试方法,你们都是通过高考上来的,都能理解,自有一套路数。但问题是,高考分数可以考得很高,而在实际中真要概括、归纳并不容易。比如我演讲三个小时,你能否仅用三段话就把我讲的最主要意思概括出来,而且概括好?恐怕不容易。

 

当时李荣融主任作为领导中国国有企业的第一大“老板”,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培养中的这一问题。回来以后,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决定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初衷不错,一旦落实发现并不容易。为什么呢?我们大学里通常有《大学语文》课,但那是读古文之类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程。于是我去找老师任课,却发现十分困难。我去清华的中文系,被告知:老师教的是文学写作。我回答说:“我们不培养作家,不需要教文学写作。”随后,我又前往其他学校,北大、北师大等,但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老师。

 

最后,终于在对外经贸大学找到了一位教《公共写作》课的老师,他表示愿意来教。虽然过程十分艰难,但我觉得开设这样的课程意义重大。一年前,我在清华大学会议上提及此事,所有学院都一致认可,表示赞赏。原因显而易见,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时,经常因为自己学生的论文表述不清而苦恼,他们都有帮助学生修改中文文字的经历,所以这些博导们都大为称道。

 

我调查了一下美国学校。哈佛大学的课程都是选修课,不强迫学生必修某一门课,只有一门课程例外:全校要求无论什么专业每人必修《英语写作》。这门课每学期开六七十个班,十几个人一个班,要开两个学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修一次。麻省理工学院这种工科极强的院校同样也要求写作,写作被视为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在我们现有的课程里,却没有写作课的一席之地。为什么写作重要?因为它是通过逻辑思维构思布局、组织思想,通过搜集证据取舍素材,通过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并通过提炼观点展示结论,而这需要一种缜密严谨的思维过程。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写作,而是一种思想和论据的组织过程。

 

去年开始,我们学院开设了这门课,反应良好。在课程中老师会布置六七篇作文,以思考为主,并非八股式文章。比如其中有一篇题目叫作“比较清华的两所学院”,限制字数,最多两页,超过扣分。对于告别高中时代刚进入清华经管学院的新生,不少高中时的同学可能目前在清华的不同院系,很容易相互交流。但需要加以比较,对两所学院各自的特点、异同,不仅有思考,还要用简练的语句表达出来。这种训练很重要,学生一生都会受益。

 

去年秋季我们还增加了一门一年级的《中文沟通》课。我们学院的MBA培养方案中有沟通课,但过去本科生没有。实际上沟通非常重要,既有纸面沟通,也有现实场景下的面对面沟通,包括上下级间、同级间、与媒体沟通等。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一件事,就是为求职需要学习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等基本沟通方式、技巧。

 

我们是经管学院,自然在经济方面、管理方面、财会方面、信息技术方面有大量课程。但我发现我们学院没有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于是我们在今年春季增加了一门《心理学概论》课程。在国外大学本科专业中,心理学通常是数一数二的大专业,选修者很多。而在我们国家的大学中,因为种种原因,这一专业发展并不顺利。作为一名国内大学生,数学、英语课程在传统上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是,我们对心理学就不重视。

 

其实,心理学有广泛的意义。我们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方说,当初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几名的学生,入大学后上网玩游戏上瘾,严重到根本无法自控。上瘾本身就属于心理问题。当然还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现在,清华大学专门设有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其实很多大学都有,而心理学是心理咨询的学科基础。

 

前一阶段富士康接连出事,一些人自杀。这属于社会心理学问题。研究表明,自杀具有传染性,如同感冒一样。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案例:太平洋一个岛上生活着一个土著民族,几百年间从未发生过一起自杀事件。但自从出现了第一起自杀事件之后,接二连三地发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染会更快,一些人结伴儿自杀,相互效仿,心理学家对此类现象进行过大量研究。如果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不懂,会以为这些只是怪诞的东西,其实不是,是有规律可循的。

 

学习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增强记忆力。记忆方式、学习方法也是心理学问题。我们完全凭经验摸索,学点技巧,然而心理学上都有系统的研究。这是从相对实用的角度考虑。

 

从知识结构来讲,心理学对于我们学习经济管理乃至其他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意义。比如市场营销学,就与心理学有关。整体来说,心理学与经济学、管理学密切相关。

 

增加《心理学概论》这门课很重要。的确,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还需要了解别人,了解别人的想法。我相信,所有过来人都认同心理素质最重要,包括能否与他人一起愉快合作,遭遇逆境时能否克服困难。而失败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经历,但是我们的教学中缺乏的是讲失败的案例。我曾经给我的一个学生写推荐信,他要申请哈佛商学院的MBA。申请表上有这样一个题目,申请者需要回答:“举一个你失败的例子,说明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个题目不俗,一反我们通常只谈论自己的成就,而是通过讲述自己的失败经历,谈从中的感悟。

 

上述几个例子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关学习知识的问题,不要仅局限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应该更广阔。刚才我通过《中文写作》、《中文沟通》、《心理学概论》三门课程来说明,这些知识不只是直接有用,也会长期有用。专业课很重要,一定要学好,但大家不要只关注专业课。

 

二、培养能力

 

能力培养既与知识有关,但又不一样。因此我对你们楼里的那个“思”字颇有感悟。字的上面书有孔子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不思,是迷惘不解的;只思不学也会陷入困境,故曰“则殆”。这就引出一个道理,就是在大学比“学”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即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背后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常用一个词叫作“批判性思维”,英文叫作“critical thinking”。

 

这极为重要,为什么呢?有几个原因致使我们国内的大学在现阶段很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一个原因,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在各方面创造出了辉煌,但有它的缺陷。特别是儒家文化讲究尊重长辈,尊重老师,尊重权威,虽有道理但也产生了惯性与僵化模式,缺乏激励去挑战已有结论。

 

第二个原因,我们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高考,衡量中学老师业绩就在于高考升学率。我讲一个故事。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王蒙的文章。有一次王蒙的外孙女拿着作业请教王蒙,问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王蒙就同她谈了当初写作这篇文章的构思。她回答说不对,说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如何如何。王蒙感到很气愤。这一点不奇怪。应试教育中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这相当限制思维。

 

还有第三个原因,是另一种极端倾向,我称之为“文革”式的“大批判”思维方式。实际上,网上经常出现这类“大批判”式的言论。谁只要发表什么言论,就会随即被加以否定,但不是说理。批判性思维是不一样的。在中文里“批判”一词比较负面,而英文里“critical”一词比较中性,批评、批判、争辩等各种意思兼而有之。

 

心理学上对批判性思维有比较系统的定义。它的意思是,对现有命题并非毫无怀疑地通盘接受,而是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挑战,包括提出在什么情况下不正确的可能。比如爱因斯坦,人们长期接受牛顿力学,他却不以为然,认为不一定完全正确,存有一种怀疑。但怀疑只是开始,还要提出建设性的不同意见,以理来说服。

 

我中学时上学不多,因为赶上“文革”下乡去了。但那时我们很关心国家大事。到了“文革”后期,出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促使人们去思考,特别是培养出了自学能力。而现在的情况不同。我读了一本书《高分是怎么炼成的》,开始领悟并逐渐总结出现在学生学习的套路。

 

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全国高校中高考分数最高的两所学校之一。我们经管学院是清华大学里按照高考文科、理科考试平均成绩排名第一的学院。我留意了一下高考题,发现很多题我都做不出来,不仅数学题做不出来,连语文题也做不对。我很纳闷,就问我们的学生:“你们都是怎么考的?”后来,我慢慢地总结出来两条:第一,文科题,主要是语文、政治、地理、历史各科,可以靠“死记硬背”;第二,理科题,数学、化学、物理等各科,不能只靠死记硬背,但可以靠“大量做题”。中学老师往往会总结出每一类型题目的规律。学生拿到考卷后,无论文科、理科,各种题型大部分都已经见过,于是对应题型进行推导,推导比拼速度和准确性,依赖于熟练程度。

 

我不否认这也是一种能力。但它不是在现实中所需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去甚远。现在都说国内缺少拔尖创新人才,甚至还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力,这同我们“学而不思”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学而不思”,就是没有批判性思维。

 

我住在你们学校的博士楼。今天早晨起来一看,楼下有不少学生正在读英文。我上大学的时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对机会十分珍惜,也是清晨起来读书。的确,学习、背诵语言固然需要,但还应当思,思之后还要再进一步深思,批判性地加以思考,这样就不同了。看到那个“思”字以后,我很受触动。我去年在清华大学介绍过几次学院经验,主要就讲述与“思”有关的内容。

 

过去我们曾有一个误区,认为在大学学习就是学知识,所谓知识就是专业知识。我刚才讲,学知识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我现在讲,不仅在于学,更要去思,而且“思”特别是指批判性思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善于提问题。为什么呢?第一,提问题本身意味着怀疑老师讲的可能不对或有局限。第二,至少坦率表明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在提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存在不同答案,心有疑虑,因此才会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儒家文化的传统常常意味着,哪怕再偏僻的地方、再穷困的家庭,也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学习、受到良好教育。为了教育,投入再大也值得。众所周知,犹太民族也十分重视教育。虽然同样重视教育,但我发现方式不同。

 

先从结果看,犹太人在科学方面成就斐然。据统计,在几百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100多个是犹太人,而犹太人在全球才1000多万。而中国人呢?全世界华人都算在一起,近14亿。出了多少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呢?有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朱棣文、崔琦、李远哲等,一共才8位。这里面有人会说中文,有人根本不会说中文,有的成长于中国大陆,有的在海外出生。而且,这8个人的获奖工作没有一个是在中国大陆做的。杨振宁是西南联大本科生,清华大学的硕士生,博士是在美国念的,获奖工作也是在美国做的。

 

我们的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投入巨大,方法是要让他们上各种班,音乐、跳舞、绘画、外语等。尽管我们大量投入,但实际效果却不一定好。现在有一句话,叫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在哪儿呢?从高中退到初中、小学,现在到了幼儿园,甚至还有胎教,简直是从“负一岁”就开始了。我曾碰到过《哈佛女孩》那本书的作者和她母亲。10年前这本书卖了100万册,讲她母亲从怀孕时就开始听莫扎特的曲子。很多人相信这对教育子女有用。

 

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所问的问题是:“今天学到什么新知识了?”而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不追问学到什么,而是询问:“今天提出了什么好问题?”教育方式截然不同。我接触过一些犹太人,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与我们的思路大不相同。犹太人善于鼓励孩子提问题,重在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提问题里面包括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不少中国学生在国内外学习时,经常比较害羞、害怕,担心自己提的是愚蠢的问题,引来别人嘲笑:“怎么这都不懂啊?”这是心理障碍。我认为,要敢于提问题,不要觉得提的问题愚蠢。提问题不愚蠢!

 

我每年在清华教本科生一年级的《经济学原理》。通常在第一堂课结束时,我都会放一个短片,就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片长15分钟,非常精彩。我建议大家上网去看一看。他开门见山就说:“今天是我一生中与大学毕业最近的时刻。”因为他从未从大学毕业过。但无人怀疑他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了,可以说他带动、改变了许多行业,甚至改变了世界。

 

他那篇讲话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与我刚才所讲的学什么知识有关。他大学只念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但并没有马上离开学校,而是住在同学房间里,睡在地板上,时常会去听一些他喜欢的课。当时他听了一门美术字的课。他说,学习这门课10年后,为他设计电脑上面那种可变的字体提供了基础。他说:“假定我当年不修这门课,后面我就不可能设计、发明出这种字体。”但是,从当时看这门课是“无用”的。

 

第二个故事,他讲到面对失败,同样对我们的学生很有启发。他创建的苹果公司上市以后,董事会把他解雇了。而且是公开的,全世界都知道他被解雇了,他说这是公开的羞辱。但是他说,从那以后的一段时间,是他一生中创造力最大的时期。在已取得这么大成就之后,面对突然而至的失败,面对无人理睬,他又重新创业,创办了一家新的公司。后来奇迹发生了:苹果收购了他的这家公司,他又回到苹果,并再次成为其CEO。

 

第三个故事,他讲了生与死的故事。六年前他被查出胰腺癌,胰腺癌是绝症。但后来的检查发现,他得的是极小概率的良性肿瘤。所以我们今天才有iPhone,还有iPad。他在最后总结时对所有毕业生讲了一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翻译成中文是:求知若渴,求智若愚。意思是说,要永远饥渴地去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但同时,不要过于认为自己特别聪明。要永远保持大智若愚、求智若愚的心态。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大家上网可以获取大量信息。但信息多了也有问题。我一直说,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也不等于智慧。信息杂乱无章,如果把它升华为知识,往往需要很多思考。有的是前人的思考,总结出了理论,有的还要融入自己的思考。进一步使知识变成智慧就更难了。真正有智慧的人能看得深,能看得远,能将各种知识综合起来,别人能看到一面,他能看到另一面,这才是智慧。

 

至于信息丰富是否能导致知识丰富,我不敢说,也很难说。小时候我们常读一些经典名著,现在都读快餐小说、手机小说,而读名著的人可能越来越少,更不要说读一些比较艰深的书籍。信息爆炸可能起到反作用,使人们的真正知识变少,深刻思想变少,智慧变少。当然并非绝对,还得靠我们自身努力。信息社会也意味着良机。但仅靠摄取信息是不够的,必须加工、提炼。这是第二个问题,即除了学习之外,还应该提高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塑造品格

 

回过来再说你们那个“静”字。现在不仅在学校,而且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一种严重的浮躁倾向,似乎越发达的地方越如此。我有一个猜想,中国人现在静下心来很难,因为经济增速太快。只有增速低,机会成本才会低,才可能静下心来从事研究。我们目前的发展速度太快所以容易产生浮躁。

 

几个月前与杨振宁先生一起吃饭。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在昆明时很艰苦,还经常有日本的飞机来轰炸,却培养出了日后那么多大师,还写出了名著,包括冯友兰、金岳霖的著作。我就问杨振宁:“您们那时条件如此艰苦,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我们那时没有别的事可干啊,全昆明市就只有一家电影院。”我认为有道理。我们现在确实太浮躁了,事务繁忙,静不下心来。

 

青海环境的确艰难。但抗战时昆明的环境更差,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现在的一个问题是静不下心。这与学风有关。

 

大家可能听说我在国外待了很长时间,但你们有所不知的是我曾经经历的艰苦日子。我上大学前在农村八年,其中四年随我父母下放到黑龙江、贵州农村,高中毕业后又插队四年,虽然在北京郊区,但是我所在的那个村是全县最落后的,一天只挣两毛多钱。这些经历让我养成了不怕吃苦的习惯。后来发现,这对人的日后经历很有帮助。

 

很多同学将来会留在青海。跟国内很多其他地区相比,这里比较艰苦。但我觉得越是艰苦的地方,发展潜力会越大。经济学有一条基本规律,叫作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比如我在美国待了二十多年,虽有终身教职,但我辞去回国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反倒说明我们的潜力巨大,国内大学的发展潜力大。同样道理,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潜力也大。

 

艰苦奋斗或吃苦耐劳精神在创业和事业上都极其重要。我们不要误以为那些已经很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已经失去了这种精神。事实上不是。像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或者在科学上获得诺贝尔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都是极其努力、充满这种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在条件改善了很多,但这种精神不能舍弃。

 

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大学要用心培养人的品格。所以我讲的第三个问题可以叫学风问题,也可以叫品格塑造问题,也应该在大学时代打下重要基础。人在初中、高中期间,尚不成熟,基本上老师说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到了大学时代就要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工作后不像现在可以有较多时间选课,读书。所以,在大学本科期间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培养能力,更要塑造品格。这是我讲的第三件事。因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

 

今天与同学们交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二是不仅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是大学本科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还要塑造品格。如果这三件事情能够做到的话,我认为大学本科时期应该是对一个人一生中影响最大,也是将来记忆最深刻的一个阶段。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主办单位,深圳MBA总裁班研修网仅提供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ICP备11007365号
免责声明:深圳EMBA总裁研修网部分内容摘自网络,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Copyrights © 2007-2017 pxemba.org shenzhen MBA edu Cente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